拯救地球

 

預防全球性的
「沉默海嘯」

美國新聞組(原文為英文)

過去兩年來,全球各地的糧價已上漲83%,某些主食像是稻米和小麥的價格,單是去年便已分別飆漲了141%和130%,美國低收入民眾已感到捉襟見肘。而在非洲、中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狂飆猛漲的糧價也導致普遍的動盪不安。世界銀行最近更提出警告,由於居高不下的糧食價格,目前有33個國家已陷入衝突的危險,甚至像義大利這樣的已開發國家,也爆發抗議的聲浪。

許多人認為由於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所引起的第一波重大災難將在未來某個時候降臨。殊不知目前因旱潦不均的極端天氣型態所導致的糧食短缺,已明顯反映出氣候變遷的毀滅性影響;糧食危機所帶來的饑荒與社會不安,不啻意味著全球暖化已引發了第一波災難。聯合國甚至稱之為「沉默海嘯」(Silent Tsunami),因為當赤貧加上糧食短缺,就可能發生襲捲全球的浩劫。事實上,首先遭受影響的是開發中國家,亦即那些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的國家,其人民已退無可退,毫無轉圜的餘地,因此將首當其衝遭受最嚴重的苦難;不過,已開發國家也絕難倖免。由於地球暖化的速度比先前的預測快了許多,連科學家也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情況。

各地天氣型態不斷改變,包括: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氣溫年年上升;而在最熱的十個年度中,有九個是發生在1995年至今。從目前的農業生產力,即可看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2002年,印度和美國的農產量因空前高溫與乾旱而大幅減少。2003年,歐洲春夏兩季降雨量極低,而氣溫卻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受影響的地區逐漸擴大,從英國一直蔓延至東部的烏克蘭。變化無常的天氣,也使其他主要的穀物生產國採取嚴格的供應限制。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遷,非洲南部正徹底邁向主作物玉蜀黍減產三成以上的坎坷之路;而澳洲南部正進入第十個乾旱年頭,這個曾經處理足以餵飽兩千萬人穀物的「碾米機」,如今已完全停擺。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2001年所提出的「第三次評估報告」便斷言,赤貧國家將遭受全球暖化效應最嚴酷的打擊,大部分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將因為缺水和新型或變種的病蟲害,而導致農作物歉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仰賴雨水灌溉的農作物已逼近耐熱極限,意味著即使是輕微的氣候變遷,都可能造成農作物產量猛然下降。

然而,當政壇人士繞著氣候變遷的問題打轉且爭論不休時,我們每個人卻可立即採取行動,協助穩定全球的糧食供應,同時遏止氣候變遷。方法很簡單、很明顯,只要停止吃肉就行了!

根據聯合國2006年發表的「牲畜長遠的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這份報告指出,諸如濫伐森林和能源密集養殖等與生產肉類有關的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人為排放量的18%。在這些與牲畜有關的氣體中,二氧化碳佔全世界總排放量的9%,甲烷佔總排放量的35%至40%(主要是由於動物腸道發酵和排出的糞便所產生),而氧化亞氮則佔總排放量的64%(主要是來自肥料的使用)。總之,畜牧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全球所有交通工具的總排放量還多!聯合國的報告也發現生產肉類導致許多其他問題,並直陳人們在探討土地侵蝕、空氣污染、缺水和喪失生物多樣性等問題時,應該將畜牧業列為首要的關注焦點。

畜牧業對環境的危害不僅是排放溫室氣體而已,也耗用廣大的土地;養殖牲畜佔用了全世界70%的農業用地或30%的地球土地。此外,很多作物都是為了牲畜而種植,全球耕種的穀物有40%都是用來餵養牲畜,而不是給人吃;然而,只需將其中一半提供給人類食用,即可消弭全球饑荒。飼養牲畜為食,剝奪了無數人類的糧食,是引發全球饑荒的元凶。

即使是個人的棄葷茹素,也深具意義。養活一個飲食不含動物成分的素食者,僅需六分之一英畝的農地;相較之下,一個葷食者則需要三英畝以上。就溫室氣體而言,一個人只要少吃20%的肉類,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等於將駕駛Camry汽車換成Prius混合動力車所減少的量;而個人一整年都採行不含動物成分的蔬食飲食,則可減少一噸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所有人類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的生活方式會影響遠方國家人民的福祉,反之亦然。無肉飲食人人可行,是幫助遏止糧食危機和全球暖化的最有效方法。為了我們自己、為了後代子孫和地球家園上的所有眾生,此刻該是我們作出明確抉擇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8/05/food_crisis.html
http://world-wire.com/news/0804290001.html
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7220807.stm

 


2007年澳洲久旱不雨期間,里弗賴那地區(Riverina)的乾旱牧場
(照片取自英文版維基百科,由VirtualSteve拍攝;

http://en.wikipedia.org/wiki/Drought_in_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