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弘法期間,許多當地同修都很發心,紛紛提供自己的居所給師父與弘法團暫住。有一天晚上,我等大家都就寢以後,就搬了錫箔墊和睡袋到客廳的電話旁,心想如此一來當電話鈴響時,我就可以馬上接聽。才剛躺下來,師父就出來了,當她知道我為了貪圖方便而打算睡在客廳時,說道:「客廳是公共的地方,你躺在那裡睡覺,好像整間客廳都成了你一個人的,別人有時需要出來倒杯水,或有其他的事,就不敢出來了,我們不能這樣自私地佔用公共空間。電話可以暫時拔掉,或將電話機轉到房間去。」師父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事實上我自己當時也覺得躺在客廳很不自在。直到今天,我還是隨時記得,儘量不讓私人物品佔用或弄亂公共空間。
另一次,我正在電話中講電話號碼給對方聽時,心想對方是美國人,即使我唸快一點,他應該也會聽得懂,於是就馬馬虎虎唸下去。掛了電話後,師父立刻糾正我:「唸這樣,誰聽得懂!」我暗暗吐舌頭,那是我僅有的一次在講電話時敷衍了事,馬上就被逮個正著。
像這些生活上的細節一一被師父糾正與調教之後,我感覺到自己漸漸遠離粗糙的品質,變得越來越高雅。師父曾說:「我見過許多所謂的大人物,真正偉大的人,看到他們是如何以最高的注意力,很自然地留心於細節;那種極其自然的流露,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天性。而我認為這種天性,就是他們成為偉人的原因。因為他們不忽略任何事,雖不花太多注意卻可以知道一切。然而一般人即使非常想要專注某些事,注意力卻永遠太少,即使他們聲稱已經全神貫注,但卻仍然不夠,因此他們總會忽略小地方,而破壞整個事情,做得不圓滿。我見過許多所謂的偉人,他們個個非常謙虛,處理事情的方式令人非常滿意、不論是執行任務及被託付的事,以及照顧別人都是如是。」(師父於1992年4月10日以英文講於福爾摩沙西湖,影帶編號#240)由以上幾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大人物與小人物之間懸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