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上帝存在的专题研究中,昂温博士以类似硬币投掷的结果,以正反面出现机率相同的假设为开始,在此情况下全能上帝的存在机率为50%。接着,他运用一个公式,通过权衡以下六项决定正或负的因数,作为“支持”或“反对”的加权因数做进一步的计算。
这六项范围含括:
1. 对良善光明面的认同。
2. 道德败坏的存在。
3. 自然邪恶(天灾)的存在。
4. 自然界“以内”的神迹。
5. 自然界“以外”的神迹。
6. 宗教体验。
每项因数均被量化,然后再并入原来的50%作计算。在“正”“负”两方因数的加权下,推算出上帝存在的机率。
证据使人安心,因为它提供精神上的确定感,但昂温博士同时也希望将不确定性因素计入考虑。我们知道当人们觉得无法获得充分的事证,或无法仅靠理性赋予某个事件合理解释时,我们生活中的这个不确定性效应将变得更为重要。而随着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频率(次数)增加时,将会促使人们寻找另一个不同的信仰方式,因此昂温博士认为不确定性能为我们所谓的信仰打开一道“出口”。
在较完整的上帝存在机率方程式中,这个正好由信仰补上的缺口也是方程式的一部份:
相信上帝 =上帝存在的机率+对上帝的信仰
然而该研究指出“相信上帝”这项因数,并非仅是“论证”与“信仰”的相加结果而已,否则,当我们知道越多,则信仰会变得越少,这会致使“论证”和“信仰”互不相容。昂温博士使用的公式扩展到超越代数的计算,它认为“相信上帝”是由理性的“逻辑论证”与更抽象形式的“信赖”结合所致。所以当他得出上帝存在机率有67%的结论时,他表示自己的信仰是“非常接近百分之一百”,他解释说这二者数字的差异是源自于他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这个研究颇令人耳目一新:首先,藉由运用科学方程式的运算,并将问题架构设计为“上帝是否存在”,而非“谁的上帝存在”,讨论上帝的存在可在不涉及不同宗教信仰之下进行。这种接受的立场与一些师父谈到修观音法门无需放弃个人宗教信仰的言论相仿。
这项研究另一个要素则是运用世俗的语言来描述灵性的议题。实际上这也是昂温博士的研究目的之一,将他所观察到的科学与宗教间的鸿沟给衔接起来。这道鸿沟在某些国家也反映出“教会与政府的分隔”,诸如祈祷之类的灵性活动与学校教育等的公众活动,彼此间不允许有任何相互跨越。由于这类的科学研究系以“政府”而非以“教会”的术语进行讨论,此种方式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方式,为学术界、宗教组织及公众方面的对话另外开启一条新的途径。
最后,也许也是最重要的是,此次实际调查方式的开放性与不强作结论的报告,对人们而言不啻是一个极具自由的方式,可以让每个人审思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对那些还未认识在世明师而心存怀疑、甚至对上帝的存在感到害怕的人而言,这项研究有助于提供他们一个更开放的观点,在面对这个黄金时代的开始时,似乎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讯息。
想知道这篇研究报导的详细内容,可参考:
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higher/news/story/0,9830,1164892,00.html
注1:史蒂芬.昂温博士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在担当美国能源部的技术专员之前,曾在量子重力的研究领域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目前则担任风险分析顾问,替一些机构评估并协助他们如何避免化学品外泄或核电厂事故等灾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