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81期清海无上师新闻杂志“你可能不知道”专栏中,曾刊登了一篇由詹姆士.比恩(James
Bean)执笔的文章“失传的圣经故事”,作者一开始即引述清海无上师对现行本圣经的不完整性的看法:“真正的圣经被锁于某处,不许大家看,但是最近从某些古遗址中挖掘出圣经的部分遗失篇幅,其中有些篇幅提到‘轮回’。”
这些从古遗址中出土的遗失篇幅里,有一部分是1946年一名埃及农夫在奈格汉马第(Nag
Hammadi)发现的。当时该农夫挖出了一个装满手稿的陶罐,那些手稿是以“科普特文”(Coptic,由希腊文字母发展出来的一种埃及文)写成,这些手稿的年代可追溯至西元第四世纪。历史学家们认为,当时附近修道院的修士为了保存这些手稿,以免遭到破坏,因而将它们装入陶罐里埋藏起来。
这些包括《多马福音》(The
Gospel of Thomas)在内的手稿出土后,“发现耶稣新语”的消息就开始在美国各地流传,而其集结成的经典则被非正式地称为“第五福音”。虽然《多马福音》从未被列入任何已发行的圣经正式版本中,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容否认。它包含了114则耶稣说过的格言,时间上可能与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福音里的资料一样久远。当获悉在1800年代晚期,以希腊文所写的《多马福音》部分古卷已在埃及的奥斯莱卡(Oxyrhynchus)被发现后,这些经文的权威性更获得进一步的证实。
不同于其他正典福音,《多马福音》并没有提到耶稣的生平,而只收录祂的教理。比恩先生形容《多马福音》是一部耶稣谈论有关获得开悟及寻获天国的灵性格言集,其中有些格言也可在圣经的经文里找到类似的语句,举例如下:
耶稣说:“爱你的朋友如同爱你自己的灵魂,保护他们像保护你自己的眼眸一般。”耶稣还说:“你看见了朋友眼中有棉絮,却看不见你自己眼中有梁木。当你除去你眼中的梁木后,才能清楚见到朋友眼里的棉絮已不复存在。”(史蒂芬.派特森与马文.梅尔翻译)
这些话与正典《新约》马太福音7:1-5
极为相似: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而《多马福音》中的另一段话则与清海无上师的教理很相似:
门徒说:“请向我们示现您所在的等级,因为这是我们必须寻求的。”耶稣回答他们说:“凡有耳的人要听好!人的内在有光,这种光会照亮整个世界。如果没有让内在的光散发出来,世界将变成黑暗。”(史蒂芬.派特森与马文.梅尔翻译)
以上这一则格言,令我们想起第148期新闻杂志所刊登的一篇师父1992年于福尔摩沙的开示。师父在开示中说道:“我们修观音法门,内边的光是无量无边的,内在的和平和爱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福尔摩沙修行,不是只利益福尔摩沙的人而已,我们所散发的光可以遍布整个世界。”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可以见证古代与现代明师教理的共通之处,也说明上帝真理是超越时空的。
除此,这部分新出土的《多马福音》,还提供给世人更丰富的观点--当人们在阅读现行“钦定”本的圣经时,又多了一份可参考的依据。譬如,《多马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对弟子们的教导:“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形成的地方”,“一个完整的人将充满荣光”,以及“从我口中汲取之人将变得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所谓“从基督口中汲取”,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主要是形容‘聆听内在音流--上帝的宇宙之音--的印心过程’。
因此,像《多马福音》这些经典的发现,不仅让世人对耶稣的生活与教理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让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更明确地了解到耶稣确实曾经是一位在世明师,祂帮助世人透过静观内在的光和音,直接与上帝连线,这和当今清海无上师所宣扬的教理完全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