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小記
 

西湖之寶──老菩薩

福爾摩沙苗栗出家師

堅固水泥不稀奇 通風帳篷最適宜 思念親情雖難免 打坐修行忘憂煩
修行不分老與少 互相體諒最重要 生老病死豈無助 在世明師來保護
青翠蔬菜勤耕種 每日輕哼田園樂

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咱們西湖道場的僧團裡也擁有不少寶;這些被一般「小家庭」視為「家寶」的老菩薩,來到我們這個「大家庭」之後,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觀呢?

堅固水泥不稀奇 通風帳篷最適宜

 在一般寺廟中都有年老的出家人,他們大都以寺廟的清靜環境修行,少與外人接觸,默默清修度過餘年;經清海無上師剃度的出家老菩薩,不是住在堅固的水泥寺廟中,而是同年輕的出家人一樣住帳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
  
 有些在家人擔心他們會不會受涼?濕氣會不會太重?對身體會不會有影響?老菩薩們表示很能適應這樣的居住環境,而且住帳篷比較安全,地震來了,輕軟的帳篷也不會壓壞自己,若怕冷,睡覺時可多穿點衣服,要是濕氣太重,平常可以把帳篷打開,讓空氣流通,衣服拿出來曬一曬,就不怕有濕氣。
  
 在這兒順便透露一個小祕密:老菩薩們搭的帳篷既堅固又美觀,要是有人帳篷搭得不理想,不妨請他們傳授一下個人訣竅,包你住得平穩舒適。

思念親情雖難免 打坐修行忘憂煩

 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含飴弄孫通常是他們的最愛,有些老菩薩表示還是會思念親人,修行以後,不是像木頭一樣沒有感情,有時難免動心,但會祈求師父幫忙,也有老菩薩不太會想念子女,因為印心的孩子是最幸福的,我們已經找到內在的寧靜與喜樂,對於一般大眾看重的已非自己的渴求;而且這裡環境單純,修行比較快,又可以追隨師父身邊,感覺很幸福,身心更開朗。

 如果被師父責罵或被趕時,怎麼辦?老菩薩說:「會檢討自己、懺悔」有一位老菩薩還調皮的說:「告訴師父,我要給你打屁股,不要走。」

修行不分老與少 互相體諒最重要

 由於跟隨師父出家的大都是年輕人,而年輕人和老年人不管在生活方式或是看法上都有些差異,有人說三年就會有代溝,有些僧眾只有十來歲,面對自然年歲所帶來的差距,老菩薩又是如何調整呢?有一位老菩薩笑著說:「她比年輕人還會吵」其他老菩薩則認為師兄弟間當然要互相關照,對於年輕師兄的有些言行難免會不習慣,不過他們還年輕,這也是大家應該彼此學習的功課。

 談到聽不懂國語的問題,他們一致表示不會造成障礙,因為都會有師兄幫忙翻譯。問他們要不要學國語。他們認為太老了學不來,老菩薩們覺得我聽不懂你、你聽不懂我,反而很有趣。
  
 一般同修都認為年輕人出家比較有福報,老菩薩卻認為差不多,有一顆單純的心,任何年齡出家都好;能跟師父出家都是有大福報。倒是有一位老菩薩表示不同的看法:「年紀大,有時比較硬頭,學習也慢;年輕人學功課比較快。」

生老病死豈無助 在世明師來保護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對老菩薩來說,病痛死亡從不曾對他們產生太大的威脅;他們表示生小病時休息、打坐就會好,大病就找醫生看。生病時的心理要樂觀,就會很快恢復健康。他們表示,往生之後,身體火化就好,如果有人需要器官,也可以送人。其中有一老菩薩有親人(未印心)往生,師父也曾事先通知,所以他們認為等師父通知後,再準備後事還來得及,有時師父也會代為安排。另外有一位老菩薩的九十多歲婆婆在道場往生(也未印心),她說:「往生後的身體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皮膚很軟,往生時比生前還好看,眼角、嘴角都笑瞇瞇。」

青翠蔬菜勤耕種 每日輕哼田園樂

 黃昏時分,步行到山下。走到停車場時,迎面碰到二位老菩薩,手上還提著籃子,籃子裡裝滿了剛摘的蔬菜,青青翠翠的,好漂亮!這些新鮮引人的青菜,是老菩薩們親手種的,沒農藥、又肥美,真要令人驚佩他們優秀的栽種技術。
  
 除了有時耕作、照顧蔬菜外,將人捐棄的二手毛線,重新清理成整齊的線團,供僧眾打毛線之用,也是老菩薩最喜歡做的工作;一邊纏線,一邊默念佛號,既是工作,也是修行。

(頁內圖略)圖說:閒來便栽種蔬菜。 整理毛線是日常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