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錦囊
 

飲食篇─禪與飲食

福爾摩沙苗栗出家準師

在自然的食物中找到健康

 人類在任何環境下,肉體與生命是分不開的,現代人大多都吃一些精製食物,因纖維質攝取不夠,使食物滯留在大腸中。新鮮食物以生吃最理想,但生吃時多加咀嚼,才能幫助消化。未經精製的穀類、多水分的水果、多纖維的蔬菜、純樸而自然的食物…等能保持原味;營養成分高,且能被身體吸收,忙碌的現代人,平常應多多選擇食用。

飲食與精神生活

 近年來社會型態改變,飲食習慣從家族化轉變為獨食化。人們不再重視共聚一堂的樂趣,彼此的感情比較淡泊,有些需要父母照顧的小孩,常常一個人在角落裡吃著麵包或泡麵。作者曾問這些小孩,一個人吃飯的感觸,大部分回答:「很無聊」、「很孤單」、「不好吃」。

 而營養學家的報告也指出:小孩子吃過多不良的食物,會對人格產生不良的影響。愛吃零食的小孩體弱多病,這些小孩喜吃甜食、討厭正常的三餐、注意力渙散、行為乖張、傾向暴力…等等。

 為了矯正小孩的暴力個性,法官以馬鈴薯或不精製的食物代替他們愛吃且大量糖分的甜食,果然使他們的行為有了改善。

烹調的心理

 曹洞宗的開山祖師道元禪師,曾遠離塵囂,到偏僻的深山裡建立一座永平寺。永平院寺中照顧其他修行僧飲食的執事僧叫「典座」,道元禪師指出,為了使修行僧生活無後顧之憂,日夜專心修行,以圓滿達成目的,「典座」這個職位,自古以來必須由道心高強、誠心努力修行的高僧來擔任。

 飲食是一般人醫治飢渴的藥,也是長生的良方。所以進入佛門擔任烹調工作的人,要有一個信念:烹調也是一種修行,必須誠心誠意去做,讓每一個進食的人都能感到愉快、體力充沛。烹調的人若是缺乏愛心,對於進食的人而言,口中所吃的只是一些令人乏味的食物。(摘自「禪與飲食」一書)